陕汽:“四新”指引天地宽
2024年陕汽重卡出口销量6.1万辆,在中国重卡出口中,陕汽市场份额超20%。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匠心育才、打造精品”理念,不断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陕西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同时,我们将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开拓海外市场,让陕西汽车走向世界。 (刘印整理)
陕西日报记者 秦骥 刘印 孙丹
西安日报记者 刘骁华
西安经开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庆收
4月7日,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汽”)新能源智能工厂重卡总装生产线上一片繁忙。
大大小小的汽车零部件在自动引导车上有序传输。随着机械臂的精准投放,大到轮胎,小到螺母,一个个零部件被迅速拼装到车架上,每6分钟,就有一辆新能源重卡从这里“走”下生产线。
“去年,车间装配的新能源重卡数量为1000辆。今年1月产量就超过1000辆。”陕汽汽车总装配厂生产办高级业务副经理季翔说,今年1月,陕汽新能源重卡销量同比增长221%。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陕汽考察,指出,要善于从眼前的危机和挑战中抢抓和创造机遇,不断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创造新的更大业绩,迈上新的台阶。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五年来,陕汽紧盯“四新”目标,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攻关,延伸产业链条,探索发展模式,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
“我们过去主要装配燃油车,后来装配纯电、氢燃料重卡。今年,我们无人驾驶快递运输车的装配数量也有了明显增长。”陕汽汽车总装配厂安技办高级业务副经理伍晓明信心满满地说,“在陕汽,含‘新’量还会继续上升。”
从一沓纸到一块屏
打造重卡智能工厂“样板间”
4月8日,在陕汽新能源重卡基地总装生产线上,35岁的预备技师谭阳博正在安装空调管路。
2020年4月,当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的工位前时,当时还是整车装调工的谭阳博正在跟师傅季翔学习车辆尿素箱管线的装配。
“总书记的到来给了我们巨大的鼓舞和强大的动力。我要更加勤恳地学习,踏实地工作。”谭阳博说。
五年来,谭阳博步履不停,先后掌握了尿素水管、上车踏板、空调管路、转向油加注、驾驶室装配等多道工序技能,能够根据生产需要随时“支援”相关岗位。
从单一工种到多面能手,谭阳博的技能进阶之路正是陕汽推动技能人才培养、提升生产效率的缩影。
“‘多能工’占比从2020年的45.23%提高到了现在的83.7%,高级技工及工人技师基本覆盖了整个流水线关键及重要工序。”季翔说。
在季翔看来,过去的五年,不仅是人员技能迅速提升的五年,更是陕汽生产技术不断革新的五年。
“通过对生产工序的不断优化,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生产线的智能化水平都越来越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了双提升。”季翔告诉记者,在陕汽汽车总装配厂总装生产线上,每345秒就有1辆常规车型车辆下线,流水线单班产能达到115辆,创下历史最高水平。
繁忙的生产线上,机器人已经成为总装车间里当之无愧的“主角”。
在轮胎装配工作站,8台机器人分工合作,自如地将重卡的轮胎安装到位。
“以前仅轮胎安装这一道工序就得6个人同时在岗,既费时又费力。有了机器人后,从轮胎吊装到螺丝拧紧实现全程自动化,工人只需负责系统正常运转即可。”季翔说。
不只是轮胎装配,整个总装生产线上,工位上少则一两人,多则三五人。在各个工序的密切配合下,一辆辆“庞然大物”有序走下生产线。“以前,工位上人手一沓图纸‘按图索骥’,现在在一块电脑屏幕上基本就能完成装配任务的指挥。”季翔说。
得益于设备互联程度的持续提升,陕汽总装生产线自动化率超过70%。通过不断构建丰富的“智造”场景,陕汽以小批量、多品类的柔性生产方式,打造出我国重卡智能工厂的“样板间”。
“我们一条生产线可以同时装配十多款车型,是国内重卡领域最全能的柔性生产线之一。”陕汽汽车总装配厂总二车间主任权晓鹏说。
技术创新是汽车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核心。
近年来,陕汽聚力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不断降本增效,通过实施壮大整车“增链”、新能源汽车“强链”、研发创新“补链”、重点领域“延链”、供应链“稳链”五大工程,扩大产业规模,实现了汽车产业从加工制造向集研发、生产、配套服务于一体的重大转变。
从一个概念到一个实体
探索商用车的“更多可能”
子弹头式“前脸”,流线型车身……在位于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的德创未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创未来”)门口,一辆极具未来感的重卡牵引车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曜灵’概念重卡。”德创未来副总经理李司光说。
作为一款面向未来的重型卡车,“曜灵”承载了德创未来对重型卡车产品发展前景的诸多想象和期待。李司光告诉记者,除了基本的驾驶功能,“曜灵”还采用了固态底盘设计,让驾驶室拥有比传统驾驶室更宽敞的空间,并配备了厨卫和影音娱乐设施。
“我们希望未来商用车能从单一的交通工具向集环保高效的运输设备、舒适的办公生活空间、智能的超级储能设备于一体的‘智慧空间’转变。”李司光说。
德创未来是陕汽“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的融合体和试验田。
2021年,着眼于未来汽车行业发展趋势,陕汽联合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汽车产业上下游公司及运营团队合资成立德创未来,瞄准“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目标,构建包括新能源整车、电驱动技术、氢燃料电池系统等在内的科技创新产业链。
“经过500多天的联合技术攻关,团队破解了镁合金研发技术难题,成功研制了全国首辆镁合金轻量化挂车,目前正在进行小批量生产。”谈起公司的“闯关成果”,德创未来超材料团队负责人黄森说。
镁合金的密度约为钢铁的四分之一。相比传统汽车,镁合金材料车在轻量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汽车行业研发的方向。
“我们联合全国6个省份的15家高校和科研单位协同攻关,先后突破了镁耐腐蚀性等方面的难点工艺,在产品轻量化指标上达到行业领先水平。”黄森说。未来,一辆镁合金轻量化挂车,能比现有产品综合减重近1.5吨,可显著提升公路货运经济效能。
不只是“氢车镁挂”。
以自主创新为引领,新能源、智能网联、新材料为发展方向,德创未来先后推出了“帝江”“赤轮”“白景”“赤光”“青骁”等基于氢能和纯电动技术路线的新能源商用车产品。
这正是陕汽以创新推进产业发展的探索之路。
“今年下半年,德创未来将为旗下所有车系车辆全面配置辅助驾驶系统。”谈及下一步发展,德创未来智能应用所负责人告诉记者,“商用车重量大、感知力弱、控制难度高,高速场景中的商用车智能驾驶技术是目前行业内竞争的焦点。面对棘手问题,我们在联合运营场景中收集数据,并应用在研发环节,争取突破一道道关卡,闯出一条坦途。”
在李司光看来,创新是刻在德创未来骨子里的基因,突破技术壁垒,就是在布局未来。
“从一个概念到一个实体,我们始终在探索一辆商用车的更多可能。”李司光说。
截至目前,德创未来已开发200多款产品,完成自动驾驶、燃料电池、超材料等26项关键技术研发落地,并掌握自动驾驶智能座舱、云控平台等智能网联核心技术,打造了全系列新能源智能网联商用车整车开发平台。2024年,德创未来氢燃料重卡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从一辆车到一张网
智驾优势塑造全新业态
4月9日,陕汽重卡扩能基地内,一辆涂装鲜艳的陕汽德龙X6000重卡正在进行道路场景测试。
与以往不同的是,驾驶室内的方向盘不需要司机操作便能轻微转动,车辆可灵活响应并转向。随着系统后台发出指令,正在行驶中的“钢铁巨兽”瞬间完成紧急制动,车轮在路面划出精准的刹车轨迹。
这是陕汽重卡与卡尔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卡尔动力”)联合打造的新能源L4自动驾驶重卡的“毕业考试”现场。
“每一台驶出工厂的自动驾驶重卡都要经历这样严苛的考验。”陕汽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薛令阳说。
去年12月,陕汽控股党委书记、董事长袁宏明将陕汽第1万台新能源重卡——L4自动驾驶重卡的车钥匙,交到了卡尔动力CEO韦峻青的手中。
手握近300台L4自动驾驶重卡,卡尔动力拥有了行业规模最大的自动驾驶重卡车队。
这份闪亮的成绩单,得益于陕汽重卡不懈的技术积淀。
鄂尔多斯繁忙的运煤专线上,由陕汽生产的30台自动驾驶重卡马不停蹄地奔忙着。为了完成交通运输部第二批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自动驾驶和智能建造方向)中规模最大的项目,今年10月前,这些“智慧铁骑”需要在2条中长途、6条短途线路上完成300万公里、80万吨的煤炭运输任务。
“我们以自主研发的环境感知、高精定位、决策控制等四大模块构建了完整算法库。通过5G车路协同系统,车辆可实时接收路侧设备传输的天气、路况信息,在沙尘暴频发的荒漠路段仍能保持厘米级精度定位。”陕汽汽车工程研究院自动驾驶产品经理田娜梅说,“我们希望通过陕汽的持续探索,为自动驾驶蹚出一条大道。”
不只是自动驾驶,以重载汽车起家的陕汽,近年来在“智”驾领域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4月8日,在陕汽天行健车联网体验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更新的数据让人目不暇接。
天行健车联网是陕汽依托大数据应用打造的数智化服务“超级大脑”。“我们不仅卖车,还在培育物流运力生态的‘数字土壤’。”陕汽天行健车联网技术部部长李晓鹏告诉记者,目前,天行健车联网已经连接了110多万台商用车,每秒数据处理量220余万条,不仅能实时监测司机空挡滑行、急刹等驾驶行为,还能同步精准测算路段百公里油耗,对异常油耗实时预警。
从田湾核电站特种物资运输,到本溪钢铁厂区无人化改造,陕汽自动驾驶重卡、车联网服务已在全国多个场景落地开花。“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智能化重构。”薛令阳说。
从一辆车到一张网,从卖汽车到卖服务,当重达数十吨的“大块头”装载着中国制造的“大智慧”,一条更高效、更安全的交通动脉,正在神州大地强劲跃动。
2024年,陕汽新能源商用车销量达1.38万辆,同比增长212.6%。
亮眼的成绩,是陕汽践行“四新”要求的生动注脚。
从山沟里诞生的老国企到驰骋国际的“新势力”,在“四新”要求的引导下,陕汽不仅重塑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在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开辟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向“新”需要勇气。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重型汽车制造企业,陕汽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德创未来,我们看到了陕汽人直面挑战的勇气。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德创未来瞄准“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目标,短短三年时间,其旗下质子汽车成为惊艳行业的“独角兽”。
向“新”更需要智慧。作为“年龄”超过半个世纪的老国企,如何顺应时代抢得发展先机?从不断升级的总装生产线,我们看到了陕汽人自我革新的智慧。从“按图索骥”到“系统引导”,随着设备互联程度越来越高,一条生产线上组装十多款车型也不会“张冠李戴”。
当“四新”融入企业血脉,陕汽不仅书写了老国企奋楫争先的传奇,还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创新范式。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着陕汽在新材料、新能源、智能网联等领域的持续深耕,这场向“新”而行的变革,必将推动陕西汽车产业在全球产业版图中赢得更大的空间。(刘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