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回响,笙笙不息——西安理工大学唐鼓拾音社会实践队探访非遗鼓乐
走进古香古色的排练室,笛、笙、鼓、铙、锣、木在乐师手中奏成宏大而庄重的乐曲,我们不由得挺直身子,收起散漫姿态。当笛子的长音升起时,声音穿透窗户,在楼宇间画出一道弧线,与远处钟鼓楼的钟声隐隐相和。突然明白,西安鼓乐于我们,从来不是课本里的非遗,不是朋友圈的打卡,而是血脉里的节拍 —— 它让我们在刷不完的短视频里,听见自己的来处;在追不完的潮流里,守住内心的定音鼓。
至境心为造化功,一枝青竹四弦风
唐鼓拾音实践队首先拜访了西安何家营鼓乐队,为“道”“僧”“俗”三派中的俗派。
非遗传承人郑亚福的带领下,实践队成员参观了西安第一所鼓乐博物馆,上手体验了鼓乐的乐器演奏,沉浸式了解了鼓乐文化的厚重和优雅,逐渐感受到中国古代音乐的曼妙。
在采访中,郑亚福先生强调:“简谱是记录音乐,鼓乐是一代一代的传承,要将老祖宗的东西守好。”鼓乐传承的一大困难就是其特有的记谱方式——俗字谱,因为它仅记录音高轮廓,所以实际演奏依赖口传心授。而一首完整的鼓乐演奏大多在一小时以上,其中不乏有相似的段落,极其考验乐师的记忆力。
双歌入青云,但惜白日斜
关于传承,在道派西安东仓鼓乐社,他们说道:“传承的不止是一项技艺,更是一种精神。”我们更想将这种精神解读为一颗心,一颗纯粹的、热情的、对国乐充满敬畏的心。正因为有这颗心,西安鼓乐在各大鼓乐社的带领下、在各级文旅的支持下,能够群笙相和、笙笙不息,一代又一代,从布衣到华服、从土屋到庙堂,永远保持热爱与专注。唐鼓拾音实践队观看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展演,并参与了妙趣横生的互动环节,在庄重悠扬的旋律中徜徉。鼓乐社长久保持的活力与激情,也在采访交流中感染着实践队的每一位成员,振奋着我们为非遗鼓乐贡献的决心。
新声含尽古今情
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西安鼓乐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承载着千年华夏文明的印记,从古代宫廷雅乐到民间庆典演奏,其复杂精妙的曲式结构、丰富多元的乐器组合,无一不是先辈智慧的凝练。
如今鼓乐传承逐渐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由于缺少演出机会,鼓乐知名度低迷,青年人对传统文化没有充足的认识,没有建立起自信的文化认知,缺少文化认同感。这也应和了实践队的初衷,我们希望尽自己所能,让大家认识到,传统音乐不只存在于庙会和庆典,它们可以欢乐如《满园春》、庄重如《玉门》、伤情如《雨霖铃》,未来也会像流行音乐一样,受大众所欣赏,为民族之骄傲。我们将牢记前辈们的一片赤诚,为鼓乐事业投入最大的积极和热情,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用更科学有效的方式提升西安鼓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千年前的鼓点敲响现代人的心灵。(问/王姿涵 图/尤天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