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会计学院)赴山西省洪洞县开展“洪”志筑梦青年行暑期“三下乡”活动
为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传承红色基因。7月14日至29日,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会计学院)“‘洪’志筑梦青年行”一行15人赴山西省洪洞县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暑期社会“三下乡”实践活动。在会计学院副院长孙博,会计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书记刘玥彤,以及会计学院辅导员李培培的带领下,围绕“‘洪’志青年行——‘槐乡’红色足迹寻访实践”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在红色沃土上播撒了传承火种,用青春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实践团成员抵达洪洞西站后,第一时间与洪洞县组织部对接,紧扣“爱国主义教育”核心,初步规划实践路线,为后续活动有序开展筑牢基础。实践团成员一行走进洪洞县博物馆和洪洞县城市规划馆,在“古今交融”的文化脉络中触摸地方发展印记,为理解红色文化的时代根基奠定认知基础。
实践团成员驻足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在讲解员的细致引领下,实践团成员依次探访了祭祖广场、姓氏祠堂、移民实景馆、烈士亭等重要景点,聆听了移民历史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团结精神。实践团成员专注了解了大槐树移民的历史脉络,从明初迁徙的背景成因,到先民背井离乡的具体历程,再到传承至今的民俗印记,这些历史印记让实践团成员懂得家国同构、先辈为家园奋斗的内涵,明白这种精神正是爱国主义的源头活水之一。
随后,实践团成员在现场观看的《大槐树移民》实景演出再现了先民迁徙的场景,实践团成员凝神注视,随着剧情起伏感受历史的厚重,直观体会到根祖文化在岁月沉淀中形成的深厚底蕴。实践团成员通过触摸民族根脉、体悟先民移民史诗,同时也深刻领会到了家与国的血脉联系,进一步激发了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勇担时代使命和矢志报国的内在自觉与深沉情怀。
次日,实践团成员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剪纸技艺,观摩了传承人在创作中融入红色主题和革命故事的作品,感悟传统文化与红色基因的创造性融合。实践团成员走进八路军纪念馆,仿佛回到烽火岁月;又走进苏三监狱,其历史印记展现出古代法治文化的演变,让实践团成员更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的信念。随后,在红色故事分享会中,实践团成员通过将红色历史与法治脉络相交织,以讲促学,深化了对革命精神的理解。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红色故事分享。龚启翔 供图
实践团成员驻足霍泉分水亭前,追溯先辈开拓奋进足迹,了解了水利工程背后的民生智慧与家国情怀,理解了“爱国”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厚重内涵,感悟新时代水利建设成就。同时,霍泉也是抗战时期八路军在此召开秘密会议的旧址,更让实践团成员在触摸梁柱时感受到红色历史的温度。
实践期间,实践团成员先后走访了弯里社区和官庄村。实践团成员化身“红色宣讲使者”,深入弯里社区,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专题宣讲活动,并分发调查问卷,了解当地的红色革命文化,与当地村民互相交流爱国案例,感悟到爱国要落实到学好专业与服务社会中。在赵城镇官庄村,实践团成员扎根基层,探寻乡村振兴在红色文化中的实践路径。此外,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与官庄村签约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青年学子搭建起常态化的调研学习平台,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高校智力资源与青春力量。
图为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与官庄村签约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柔雨杰 供图
图为弯里社区专题宣讲活动。柔雨杰 供图
此次实践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和支持,聚焦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重要论述,构建了“理论-实践-感悟”的育人闭环,既坚定了实践团成员“强国有我”的信念,又实现了专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从“知”到“行”的蜕变,让实践团成员体会到红色基因的精神力量,树立了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的人生理想,以实际行动为红色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八路军纪念馆前的合照。柔雨杰 供图
通讯员:宋晨阳 张文卓
团队指导老师姓名:孙博 刘玥彤 李培培